【收藏】详述气体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原理及未来趋势
2024-07-15 11:00:51 640
气体传感器,是指用于检测一定区域内是否有特定气体和/或能够连续测量气体成分浓度的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加上微电子、微加工技术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气体传感器体积变小、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气体传感器在新兴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突飞猛进,大幅扩展了应用空间,需求量也发生数量级的改变。
1、气体传感器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第一只半导体传感器诞生于英国,并一直在欧洲发展和应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半导体传感技术才流传到日本,费加罗公司的创始人Taguchi在1968年5月率先发明了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
它可以用简单的回路检测出低浓度的可燃性气体和还原性气体,同时将这个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命名为TGS (Taguchi Gas Sensor) 内置在气体泄漏报警器中,日本和海外的许多家庭和工厂都设置了这些报警器,用于检测液化气等气体的泄漏,进而把这项技术推进到了顶峰。
而欧洲人在发现了半导体传感器的种种不足后开始研究催化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的理论直到70年代才传入到我们国家,80年代我国才开始研制气体传感器,整个生产技术主要继承于德国。
2、气体传感器的分类
按照检测气体的种类,通常分为可燃气体传感器(常采用催化燃烧式、红外、热导、半导体式)、有毒气体传感器(一般采用电化学、金属半导体、光离子化、火焰离子化式)、有害气体传感器(常采用红外、紫外等)、氧气(常采用电化学式、顺磁式、氧化锆式)传感器等。
从使用方法上
通常分为便携式气体传感器和固定式气体传感器。
从获得气体样品的方式上
通常分为扩散式气体传感器(即传感器直接安装在被测对象环境中,实测气体通过自然扩散与传感器检测元件直接接触)、泵吸式气体传感器(是指通过使用吸气泵等手段,将待测气体引入传感器检测元件中进行检测。根据对被测气体是否稀释,又可细分为完全吸入式和稀释式等)。
从分析气体组成上
通常分为单一式气体传感器(仅对特定气体进行检测)和复合式气体传感器(对多种气体成分进行同时检测)。
按传感器检测原理
通常分为电学式气体传感器、光学式气体传感器、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和其他类型气体传感器等。
3、气体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3.1、电学式气体传感器
电学式气体传感器是利用材料的电学参量随气体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特性制作的气体传感器。此类传感器又分为电阻式和非电阻式两大类,其中电阻式气体传感器主要有接触燃烧式、热导式、半导体气体传感器,而非电阻式气体传感器则通常是利用材料的电流或电压随气体含量变化的特点而支撑的传感器,主要包括MOS二极管式、结型二极管式和场效应式等。这里主要介绍电阻式气体传感器。
接触燃烧式气敏元件利用可燃性气体在气敏元件表面上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量从而引起元件电阻值的改变,据此来检验不同浓度的气体。工作时加热至300~400 ℃ ,当环境中有可燃性气体时,气体就会在金属催化层上燃烧,从而引起铂丝线圈温度上升、阻值增大,通过测量这一电阻的变化可测定环境中可燃气体的浓度。接触燃烧式气体传感器使易燃气体在传感器表面接触燃烧从而引起传感器的电阻改变,将电阻的变化量转换为百分LEL(最低爆炸下限)显示或报警。其主要特点是不受环境温度影响,稳定性高,且接触燃烧式气体传感器电阻的变化与气体浓度成线性关系,使电路设计变得简单。应用这种方法能对处于爆炸下限的绝大多数可燃性气体进行检测和报警。其缺点是寿命短,通常只有1~2年,而且元件表面的催化剂接触到一些非可燃性气体时会产生反应从而容易发生催化剂中毒。
热传导式气体传感器是根据不同可燃性气体的导热系数与空气的差异来测定气体的浓度的,通常利用电路将导热系数的差异转化为电阻的变化。气体送入气室后,将热敏元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当待测气体的导热系数较高时,将使热量更容易从热敏元件上散发,使其电阻减小,通过惠斯顿电桥测量阻值变化可得到被测气体的浓度值。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利用气体在半导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敏感元件电阻值发生变化而制成的。当半导体器件被加热到稳定状态,在气体接触半导体表面而被吸附时,被吸附的分子首先在物体表面自由扩散,失去运动能量,一部分分子被蒸发掉,另一部分残留分子产生热分解吸附在物体表面。当半导体的功函数小于吸附分子的亲和力,则吸附分子将从器件夺走电子而变成负离子吸附,半导体表面呈现电荷层。当氧化型气体吸附到n型半导体,还原性气体吸附到p型半导体上时,将使半导体载流子减少,从而使电阻增大。当还原型气体吸附到n型半导体上,氧化型气体吸附到p型半导体上时,则载流子增多,半导体阻值下降。在众多的气体传感器门类中,半导体传感器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气体传感器。原因就在于其工作原理、传感过程极其简单,即气体信息只需一个步骤就可以变为电信号;其次便是传感载体稳定;再者造价较为便宜。以上特点不仅为其进化提供了清楚的路径和空间,也为未来的大规模布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行性。半导体气体传感器也有一些缺点,如对气体的选择性差使得误报的概率比其它方法大。
图1 表面电荷层模型工作示意图
3.2、光学式气体传感器
利用气体的光学特性来检测气体成分和浓度的传感器为光学类气体传感器。根据具体的光学原理,可分为红外吸收式、可见光吸收光度式、光干涉式、化学发光式和试纸光电光度式、光离子化式等气体传感器。
红外线式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被测气体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或热效应而实现气体浓度测量的,常用的光谱范围为1~25μm,其理论依据是:不同气体的特征红外吸收光谱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每种气体的红外吸光度值与气体浓度呈线性关系,当被测气体通过受特征波长光照射的气室时,被测组分吸收特征波长的光,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吸光组分浓度之间的关系遵守比尔定律。常用的类型有DIR色散红外线式和NDIR非色散红外线式。红外线气体传感器可以有效地分辨气体的种类,准确测定气体浓度,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的检测。红外探测器使用无需调制光源,完全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完全实现免维护化。
图2 红外线气体检测仪技术原理
化学发光式传感器是利用化学氧化反应伴有的光热生成原理而工作,常用的化学发光式分析仪有臭氧分析仪(利用O3-C2H4产生化学发光反应所放出的光子来测定臭氧)和化学发光式NOX分析仪(利用O3的强氧化作用,使NO与O3发生化学发光反应来实现测量)。
图3 化学发光法检测NOX原理图
光离子化传感器(PID)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能量的光照射下,气体分子吸收光子产生电离,这种光电离形成的离子数与气体分子的浓度有关,通过测定离子流可以得到气体分子浓度。光离子化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已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957年,Robinson首先报导了这种仪器的研制。1976年,美国的HNU公司推出了首批PID商品仪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89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光离子化气体分析仪和有害气体监测仪。PID广泛应用于微量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光离子化检测器的主要特征是以快速检测电离势低于灯丝能级的各种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
图4 PID检测器工作原理
3.3、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
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的主要原理是:目标气体在电极处发生氧化或者还原反应产生电流,根据电流强度获得气体浓度。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有两电极、三电极和四电极结构。
两电极系统器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由一薄层电解液隔开并经由一个很小的电阻联通外电路。
三电极结构在两电极的基础上增加了参比电极,使传感器具有较大的量程和更高的精度,但同时增加了制造工序和材料成本。
四电极结构在三电极基础上增加了辅助电极(第四电极),辅助电极的信号可以用来抵消温度变化的影响或者用来提高传感器的选择性,用了第四电极可以使传感器的信号更稳定,对被测量气体有着特定的响应。利用电化学性质的气体传感器在气体传感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原电池型气体传感器,也称伽伐尼电池型气体传感器,或燃料电池型气体传感器。此类传感器通常只有两个电极,以氧气传感器为例,氧在阴极被还原,电子通过外电路流到阳极,铅金属被氧化,电流大小与氧气浓度直接相关。
恒电位电解池型气体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使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界面保持一定电位进行电解,通过改变其设定电位,有选择地使气体进行氧化或者还原,从而能定量检测各种气体。对于特定气体来说,设定电位由其固有的氧化还原电位决定,但又随电解质作用电极的材质、电解质的种类不同而变化。电解电流和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如下:
I = (nfADC) / σ
其中:I是电解电流,n是1 mol气体产生的电子数,f是法拉第常数,A是气体扩散面积,D是扩散系数,C是电解质溶液中电解的气体浓度,σ是扩散层厚度,在同一传感器中,n、f、A、D和σ是一定的,电解电流与气体浓度成正比。
电化学类气体传感器体积小、功耗低,检测气体时的选择性、线性和重复性较好,分辨率可到ppb级。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这类气体传感器易受干扰气体响应,会引起误报,因而需要增加抗干扰部分。另外它们的最大不足是寿命短,一般1~2年就需要更换。
3.4、其他类型气体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