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电车电池新国标公布: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
2025-04-16 11:28:49 737
日前,由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一“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发布引发了行业震动。
与历史版本相比,本次新国标进行了多方面的修订。其中,对热扩散测试结果的修订是最主要的修改点之一。热扩散测试考察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与2020版相比,此次新国标要求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同时应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此外,新国标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考察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要求测试后电池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在快充方面,考察动力电池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更多详情见文末图片)。
与以往标准相比,新国标的最大突破在于对热失控的“零容忍”。电池在单体内短路引发热失控后,不仅需确保不起火爆炸,还需实时向车辆系统发送热事件报警信号,并为乘员留足逃生时间。
此外,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直击电池包在复杂路况下的结构防护短板,而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验证则瞄准了高频使用场景中的潜在风险。这意味着,传统依赖物理防护和灭火装置的安全方案已难以满足新规要求,行业亟需从监测端构建更早、更准的风险预判体系。
因此,在这场安全升级战中,气体传感技术凭借其精准、快速的监测能力,成为破解电池热失控难题的关键钥匙。
热失控的本质是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的失控性连锁。在电解液分解过程中,氢气、一氧化碳等特征气体会早于温度、压力的显著变化而释放。
以氢气传感器和一氧化碳传感器为代表的气体监测技术,能够通过捕捉这些“危险信号”的微量变化,将预警窗口期提前数十秒,使车辆系统能在热失控发生前启动冷却、断电等应急机制,从源头阻断灾害链条。
合顺传感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对这两种气体的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低误报率检测,为火灾预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目前,合顺传感氢气与一氧化碳传感器在国内储能锂电消防预警领域遍地开花,全国各地搭载我们产品的客户成功通过沈消所检测认证的数量行业内遥遥领先,填补了国产传感器在储能锂电安全领域空白的同时,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
合顺传感氢气传感器HB14-J2
合顺传感氢气传感器以其高灵敏度、高精度、优秀的抗干扰能力和选择性、对乙醇、CO、甲烷、丙烷等气体几乎不响应的出色性能表现,可以广泛应用在储能电站、氢能生产、氢能存储与运输、燃料电池应用、实验室安全、工业气体检测、环境保护监测等多个领域。
合顺传感一氧化碳传感器则在一致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不仅在常温下表现卓越,而且在极端低温条件下,特别是-40°C下,仍然能够保持卓越的一致性。极大的丰富了产品可应用的领域和范围。同时,产品还具备纽扣式小体积设计、低功耗、寿命长等特点,满足ANSI/PGMA G300 2018的要求,这保证了传感器在复杂气氛中依然能够提供精准的监测数据。
业内专家认为,新版《安全要求》通过严苛测试公开保障电池安全,能够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与此同时,随着“最严电池安全令”的临近,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迎来一场关乎技术与生存的深度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合顺传感将继续深化在气体传感技术领域的研究创新,以技术筑牢安全防线,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应用于储能锂电消防预警及其他高危行业,为社会的安全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