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储能行业乱象丛生!储能消防绝不能“降级”

2025-03-18 15:41:33 987

2025年央视315晚会虽未直接点名储能行业,但曝光的低价竞争、虚标参数、消防安全减配等乱象,却直指储能领域的深层危机。从实验室数据与实际场景的严重脱节,到消防系统沦为“装饰品”,这场行业“内卷”正在动摇新能源转型的根基。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储能本应成为新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标杆,然而,由于部分企业的短视与贪婪,这个行业正逐渐沦为“割韭菜”的狂欢场。储能行业的乱象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些点:

一、虚标参数:“数据美容术”

储能产品的防护等级(IP等级)和往返效率(RTE)是衡量其安全与性能的核心指标。然而,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公然上演“数据美容术”,通过虚标参数来误导消费者。
防护等级造假:安全隐患直击电站寿命
IP等级是衡量储能系统防水防尘能力的重要标准。某头部厂商曾宣称其储能系统具备IP55防水防尘能力,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该系统多次因进水而被迫停机检修。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电站的正常运行,更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防护等级不达标,储能系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设备老化加速,寿命大幅缩短。
效率数据注水:收益缩水超30%
往返效率(RTE)是衡量储能系统在充放电过程中能量转换效率的关键指标。实验室条件下,某些企业的RTE数据高达95%,然而用户在实际应用中却发现,在高温、高湿等复杂环境下,效率骤降至80%以下。这不仅导致用户的收益缩水超30%,更让整个行业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部分企业通过夸大效率数据来抢占市场,而真正注重研发与品质的企业却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二、恶意减配:误报警频发

为压缩成本,部分企业对储能系统的关键部件进行“精准减配”,这种行为无异于在用户身边埋下了“定时炸弹”。
熔丝“消失术”:电池短路引发火灾
熔丝是储能系统中重要的安全保护装置,一旦电池发生短路,熔丝会迅速熔断,防止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某大厂为节省成本,竟省略了Pack间熔丝设计。在一次运输过程中,电池因短路引发火灾,损失超千万元。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让用户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消防设备“降级”:高原项目被迫关闭
消防设备是储能系统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然而,一些集成商为了降低成本,采购二三线厂商的消防设备在高原项目中,这些设备因误报警频发而被迫关闭,消防系统完全沦为“装饰品”。一旦储能系统发生火灾,这些不合格的消防设备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后果不堪设想。
储能消防专用的感烟温复合火灾探测装置,请认准合顺传感的氢气和一氧化碳(CO)传感器,目前全国各地搭载我们产品的客户成功通过沈消所检测认证的数量多达5家,行业内遥遥领先,彰显了合顺传感气体传感器产品在储能消防安全领域的专业性和领先地位
电缆过载风险:低规格线缆埋下隐患
电缆是储能系统中传输电能的重要部件。然而,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低规格线缆,埋下了过载隐患。在某项目中,因电缆过载导致熔断,整个储能站瘫痪。这不仅影响了用户的正常用电,更让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大打折扣。更荒诞的是,部分企业以“环境适应性”为借口推卸责任,将问题归咎于复杂的使用环境,而储能系统的复杂性让责任界定变得扑朔迷离。

三、资本狂欢下的道德失守

储能行业乱象丛生,背后是低价竞争、标准缺失、监管滞后的集体溃败。资本疯狂逐利,部分企业以低于成本价中标,却通过虚标、减配等手段“回血”,整个行业陷入了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危机。
资本疯狂逐利:违法成本畸低
在资本的驱动下,部分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中标,以抢占市场份额。然而,这些企业往往通过虚标参数、恶意减配等手段来降低成本,从而“回血”。某上市公司在五年内虚增营收41亿元,然而仅被罚款3000万元,违法成本畸低。这种低廉的违法成本不仅无法对企业形成有效的震慑,反而助长了行业的歪风邪气。
标准与检测漏洞:实验室数据与真实场景脱节
储能行业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实验室数据与真实场景严重脱节。部分企业利用这一漏洞,通过篡改实验数据、伪造检测报告等手段来蒙混过关。甚至出现“检测认证即贴牌”的灰色产业链,一些检测机构为了赚取利润,不惜为企业提供虚假的检测认证服务。这不仅让消费者对储能产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质疑,更让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消费者维权无门:投诉无门、赔偿无期
储能系统一旦发生故障,责任方往往互相推诿,用户往往陷入“投诉无门、赔偿无期”的困境。由于行业标准缺失、监管滞后,用户在维权过程中往往面临重重困难。一些企业甚至利用法律漏洞,通过拖延、推诿等手段来逃避责任。这不仅让用户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更让整个行业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结语:重建行业信任,共筑储能未来

储能行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虚标参数、恶意减配、财务造假等乱象却让整个行业陷入了危机。为了重建行业信任,共筑储能未来,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提高检测认证门槛;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维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储能行业真正成为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强大动力。